新会陈皮产业推“陈”出新 小果皮托起富民兴村大产业
文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实习生 林泓玥
图/受访者提供
盛夏的新会新小兴村江门新会柑园里,枝叶婆娑,陈皮产业马毛猬磔网墨绿色的推出托起柑果压弯了枝头。再过一个多月,果皮新会柑将会迎来采摘旺季,富民在经历漫长陈化后,大产蜕变为道地的陈新会陈皮。
一块小小的新会新小兴村果皮,托举起强镇富民兴村的陈皮产业大产业。“产业加快发展,推出托起农民是果皮马毛猬磔网最得益的群体,一二三产融合的富民模式,也让产业图景焕然一新。大产”江门市新会区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潘华金告诉记者,陈协会通过品牌赋能、标准制定等举措,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道路。
柑农信心更足收入更多
从20世纪90年代滞销的“破橘子皮”,到如今声名远扬的现代大产业,与新会陈皮打交道近四十载的潘华金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深有感触:“一个产业要站得住脚,首先要有产品,再从价值、人文等角度讲好故事。”
2002年12月,新会陈皮行业协会正式成立,并于2005年确立了“新会陈皮”和“新会柑茶”两个主导产品。2006年,“新会陈皮”“新会柑”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谈及新会陈皮的走红,潘华金坦言,茶是市场拓展过程中的一把钥匙。茶作为大众化产品,覆盖面广,为陈皮打开了更大的市场通道。随着柑普茶的走红,众多茶叶品牌开始竞相布局。此后,协会通过举办陈皮文化节、组织和参加展销活动等,使新会陈皮的公众认知度不断提升。
产业化发展为新会陈皮带来了显著变化,2024年,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超260亿元。在“百千万工程”推动下,目前协会已带动全区14万亩新会柑种植,联动1万多户种植户实现增收,产业规模较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前扩大近3倍。
潘华金表示,协会通过“产业链+农户”模式,覆盖种植、加工、仓储、销售、贸易等流程,带动全区超7万人就业,实现人均增收超2.6万元。其中有不少是年轻的“新农人”,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赋能产业。
打造“更有价值的陈皮”
在新会陈皮产业规模不断攀升的同时,潘华金观察到,市场也在变化。一方面,全国多地兴起陈皮种植潮,陈皮品质良莠不齐,陈皮年份、产地造假等问题也限制了产业的发展;另一方面,陈皮消费更加趋于理性。“市场不缺陈皮,缺的是好品质和有价值的陈皮。”
对此,新会陈皮行业协会通过推动健优生产、强溯源、补链条、提品质、创品牌等措施,积极守护新会陈皮的“道地性”。2014年,协会建立新会陈皮样品标准库,为年份和产地鉴别提供科学依据;成功申请了“陈皮生产工”列入国家新职业,联合新会技师学院,培养一批适应市场、社会公认的陈皮品鉴师和新职业人才。此外,协会还依托《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》积极联动陈皮法庭等,开展司法实践,为产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。
协会还通过要求和鼓励会员积极参与数字化溯源和使用地理标志、证明商标等,让品质管控更精细。2020年上线的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,目前已覆盖近1万户农户,实现了从种植到仓储的全链条可追溯。
在筑牢质量底线之后,如何提高一片柑皮的价值?在新会,依托陈皮药食茶同源的特点,一条串联柑桔种苗繁育、果品生产、陈皮深加工与开发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正加速形成,并延伸出药、食、茶、健、文旅、金融的六大业态。
本文地址:http://zhangye.70man.com/news/781f3799181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